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陕西省行政区划(陕甘宁边区)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17-08-01 19:08:58   转载

    VCG41183445868.jpg



    陕西省行政区划(陕甘宁边区)

      (1937年9月——1950年1月)
      陕甘宁边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区域设置的一个行政建置。它既不是国家的边境地区,也不是按照山川形势规划的行政区域,而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的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实行革命的武装割据所形成的。
      陕甘宁边区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各个时期的性质、辖区、建置和区划都不相同。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国民政府承认它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行政建置,直属于行政院。边区政府相当于省级建制,辖区跨有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东起黄河,北越长城,西到宁夏东部,南达渭北台原,纵横均及千里。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边区内部有一套完善的政权组织和民主的行政制度,实行边区、县(市)、区、乡4级行政制度;在县之上设有分区专员公署,代表边区政府督察指挥各县行政。边区各级政府由人民或人民代表选举产生,政府人员结构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国共合作破裂,陕甘宁边区政府脱离国民政府。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边区不断扩大,到1949年,边区政府实际上已成为陕甘宁青新五省及山西省西半部、绥远省西南部的行政机关,起着西北行政区政府的作用。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完成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1945年9月——1950年1月)
      1945年9月6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内战,调集80万军队进攻解放区,于是陕甘宁边区政府脱离国民政府,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均改名县政府。1947年2月中旬,蒋介石从陕南、豫西、山西等地调集胡宗南等部7个旅13个团进攻陕甘宁边区;3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及陕甘宁边区等党政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4月22日收复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又迁回延安城。
      1946年到1949年,榆横、神府及关中地区相继解放。1949年2月下旬增设黄龙分区,3月增设榆林、大荔2分区,将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撤销,另设晋南和晋西北(后并入晋南行政区)2个行政公署,来隶陕甘宁边区政府;4月增设西府分区(后改名邠县分区);5月又增设渭南、咸阳、宝鸡3分区及西安市,并撤销延属分区,设立陕北行政公署;6月14日边区政府迁驻西安新城;7月增领伊盟自治区;8月增领甘肃行政区;9月增领宁夏、新疆、青海3省;10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所辖之陕南行政区来属。1950年1月1日晋南行政区往属山西省,伊盟自治区往属绥远省;1月8日甘肃行政区改为甘肃省,成立省政府;1月10日成立陕西省人民政府;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完成使命,宣告结束。
      1949年12月,陕甘宁边区辖地约为今陕、甘、宁、青、新5省区全部,山西省西半部,湖北省郧阳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及套西地区。边区政府驻西安市,辖1个直辖市,6个直属分区,4个行政区,1个自治区及3个省;共有1个省级市,4个省会市,24个分区,355个县(包括县级市、镇、旗、设治局)。治所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有西安市,陕北、陕南2行政区及6个直属分区。
      西安市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安城,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全市设有12区,有户114895,人口559127人。辖区约为今西安市莲湖、碑林、新城3区全部,未央区南部(河以东、尤家庄以南地区)、雁塔区北部(河以东、吴家坟以北地区)及灞桥区浐河以西地区。
      咸阳分区 1949年5月20日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咸阳,领6县。
      咸阳县 1949年5月18日,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随即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咸阳市及沣桥、钓台、安阳、聚泉、双照、马庄、北高、南高、正阳、渭城10区,区辖52乡,有户27339,人口151858人。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渭城、秦都2区。
      长安县 1949年5月20日全县解放,6月3日在西安市慈恩寺成立长安县人民政府,13日迁驻兴善寺,7月16日迁驻韦曲镇。全县设有韦曲、大兆、子午、王曲、引镇、狄寨、灞桥、三桥、新筑、渭滨、杜曲、鸣犊、五星、郭杜、细柳、斗门、沣西等25区,区辖275乡,有户119264,人口638038人。辖区约为今长安县地及西安市未央区河以西,尤家庄以北地区,灞桥区浐河以东地区,雁塔区河以西、吴家坟以南地区。
      鄠县 1949年5月21日,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6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城关、罗什、渼陂、太平、秦渡、五桥、永定、文义、郿岭、终南10区,区辖86乡,有户32867,人口171219人。辖区约为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东地区。
      盩厔县 1949年5月26日,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6月初国民党军侵占,6月28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15区122乡,有户41527,人口218440人。8月武功县渭河南的三厂区(5个乡)来属。辖区约为今周至县地(不含秦岭、板房子2区)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西地区。
      兴平县 1949年5月18日,第一野战军攻克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6月28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9区108乡,有户38079,人口205596人。辖区约为今兴平县地。
      武功县 1949年5月18日,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7月8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城关、杨陵、大庄、普集、薛固、贞元、长宁、魏公、三厂9区,8月将渭河之南的三厂区(5个乡)划归盩厔县,12月全县设有8区70乡,有户30406,人口169779人。辖区约为今武功县地及咸阳市杨陵区(不含五泉乡)。
      渭南分区 1949年5月28日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渭南,领6县。
      渭南县 1928年5月1日,在中共渭南县委领导下,崇凝镇举行农民暴动大会,揭开渭华起义的序幕,会上宣布成立崇凝区苏维埃政府,开创了西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历史。此后,渭南县许多村乡纷纷成立苏维埃政府,5月10日渭华起义爆发。到5月底,五一县(驻地固市镇,辖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也建立了信义、隆兴两个区苏维埃政府,6月20日起义失败。1949年5月23日,东府武工队解放渭南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渭南市及23区154乡,12月改为1市15区116乡,有户62799,人口305181人。辖区约为今渭南市地。
      临潼县 1949年5月25日,在大荔分区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第一野战军解放了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17区132乡,有户54621,人口295611人。辖区约为今临潼县地及西安市阎良区。
      蓝田县 1946年7月,豫鄂陕边区在青岗坪(今属灞源乡)设立蓝雒办事处,10月上旬改为蓝雒县,以蓝田、雒南2县各一字为名,属豫鄂陕边区二分区,辖青岗坪、灞龙庙、两岔河、许家庙、厚镇、洛华6区,区辖12乡,辖区约为今蓝田县东部及洛南县洛源乡,1947年2月撤销。1949年5月23日国民党蓝田县自卫团长李震率部起义,县城和平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14区115乡,有户63469,人口312995人。辖区约为今蓝田县地。
      华县 1949年5月26日,在大荔分区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9区55乡,有户32232,人口152033人。辖区约为今华县地。
      华阴县 1949年5月24日,第一野战军一部,在大荔分区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解放了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6区42乡,有户29276,人口131352人。辖区约为今华阴县地。
      潼关县 1949年5月26日,第一野战军一部,在大荔分区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解放了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5区34乡,区政府分别驻县城、吊桥、吴村、下北头和太要街。有户14226,人口68257人。辖区约为今潼关县地。
      大荔分区 1949年3月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大荔,领8县。
      大荔县 1949年3月4日,第一野战军第六军解放县城,3月19日国民党第三十六军侵占,次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10区64乡,有户27696,人口133750人。辖区约为今大荔县西部(袁官营、高城、太白池以西地区)。
      朝邑县 1948年10月6日,共产党员杨海潮、刘仲楷、王彦亭等人率领国民党朝邑县常备队及地方武装1100余人宣布起义,朝邑县城解放,后被国民党军侵占;1949年3月23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11区82乡,有户27604,人口136264人;辖区约为今大荔县袁官营、高城、太白池以东,雷村、步昌、赵渡以西地区。
      平民县 1948年10月7日,朝邑起义部队配合第一野战军三纵队独立五旅十五团第三营,解放了平民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1949年3月23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5区27乡,有户6757,人口28207人。辖区约为今大荔县雷村、步昌、赵渡以东,黄河以西地区。
      澄城县 1948年2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黄龙分区,3月27日西北野战军攻克县城,旋被国民党军侵占,后又两次攻占两次丢失,11月15日收复,县府迁入县城。全县设有10区93乡,有户24311,人口约13万。1949年3月改属大荔分区,将永丰区归还蒲城县。全县辖9区87乡,有户27873,人口123566人。辖区约为今澄城县地。
      郃阳县 1948年2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黄龙分区,3月25日西北野战军攻克县城,旋被国民党军侵占,后两次攻占两次丢失,11月15日收复,县政府迁入城内。全县设有郃阳市及中心、坊镇、黑池、王村、甘井、露井、百良、河西(宋家庄)、新华(马家庄)、乳阳(赤城)、永昭(和家庄)、五福(皇甫庄)、保聚(上洼)13区,区辖89乡。1949年3月改属大荔分区,12月全县设有郃阳市及城郊、坊镇、黑池、露井、南蔡庄、甘井、上洼、百良8区,区辖90乡,有户37436,人口150906人。辖区约为今合阳县地。
      韩城县 1947年10月11日,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攻克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1948年2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黄龙分区,3月24日收复县城,县府迁入城内。全县设有韩城市及乔南、薛峰、芝川、昝村、王峰、西庄、嵬阳、龙泉8区,区辖84乡,有户22534,人口124826人。1949年3月改属大荔分区。辖区约为今韩城市地。
      白水县 1947年9月25日,共产党员、国民党白水县保警队长杨培才和共产党员、国民党军预备队长田焕贵率领守城部队起义,白水城获得解放,遂成立白水县民族解放委员会,后县城被国民党军侵占。1948年3月2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县城,成立白水县人民政府,属关中分区,全县设有白水市及雷衙、冯雷、纵目、林皋、窑壑5区,区辖44乡;6月改属黄龙分区,县府迁驻窑壑镇,增设窑壑市。1949年3月改属大荔分区,5月县府迁回县城,撤销窑壑市,增设矿区直属乡。12月全县设有1市5区48乡,有户17766,人口91960人。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地。
      蒲城县 1949年2月21日,第一野战军第三第六军攻克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大荔分区,3月16日国民党第一军侵占县城,4月28日收复。全县设有城关、孙镇、椿林、陶池镇、马湖街、兴市、苏坊、荆姚、原仁、大孔寨、高阳、党睦、龙阳、北白卤、永丰镇15区,区辖108乡,有户47928,人口247958人。辖区约为今蒲城县地及铜川市郊区的阿庄、广阳、高楼河3乡。
      三原分区 原为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马栏镇,1946年领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县及中心区。1948年3月增领同官、耀县、三原、邠县、白水、栒邑6县,并将中心区改为中宜县,5月撤销中宜县,复设中心区,6月白水县往属黄龙分区;1949年3月又增领富平、淳化2县,将邠县、栒邑2县划归西府分区;5月20日改名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驻三原,初领三原、铜川、耀县、富平、淳化、马栏、新正、新宁、泾阳、高陵10县,7月撤销新正县,新宁县往属陇东分区,9月撤销马栏县,后领7县。
      三原县 1932年8月,在中共渭北特委领导下,创建了以三原县武字区为中心的渭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武字区革命委员会,9月22日又成立原富耀革命委员会,以三原、富平、耀县各一字为名。1933年8月根据地失陷。1948年3月本县北部解放,4月9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关中分区,12月辖3区。1949年5月14日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9区84乡,有户22799,人口113719人。辖区约为今三原县地(不含鲁桥镇)。
      铜川县 1948年3月北部解放,5月4日在红土镇南堡成立同官县人民政府,属关中分区,陆续建立红土、广阳、陈炉、金锁4区。1949年初改名铜川县,2月将广阳区(5个乡)归还蒲城县,2月20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3月16日被国民党九十军侵占,4月28日收复,5月1日县府迁入城内,后改隶三原分区。6月5日耀县将文明、石柱2区归还本县,12月全县设有城关、红土、陈炉、黄堡、石柱、文明、金锁7区,区辖46乡(含城市、黄堡、五里铺3个乡级市),有户12122,人口87706人。辖区约为今铜川市城区、郊区(不含西北部及广阳、阿庄、高楼河3乡),宜君县县口、云梦2乡及耀县石柱、演池2乡和董家河镇。
      耀县 1946年关中分区在本县庙湾镇设有淳耀县,辖6区35乡,有户8787,人口29840人。1947年5月5日,关中分区地方兵团攻克耀县城,旋被国民党军侵占。1948年4月初成立耀县人民政府,亦属关中分区。1949年3月6日撤销淳耀县,除将瑶衣区划归宜君县外,其余辖地并入耀县。不久,又将庙湾、瑶衣2区划归马栏县。4月28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收复耀城,5月4日县府迁入城内,改隶三原分区。9月撤销马栏县,庙湾、瑶曲2区来属,12月全县设有12区74乡,有户18164,人口80167人。辖区约为今耀县地(不含石柱、演池2乡及董家河镇)。
      富平县 1949年2月15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关中分区,3月9日国民党军第三十八军侵占县城,4月30日收复,5月改属三原分区。全县设有城关、庄里、宫里、觅子、上官、流曲、淡村、刘集、留古、美原、薛镇、老庙、曹村13区,区辖99乡,有户45202,人口269333人。辖区约为今富平县地。
      淳化县 1946年关中分区在县北马家山设有赤水县,辖5区33乡,有户9820,人口43486人。下半年又增设润镇、土桥2区。1949年2月28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淳化县城,3月9日国民党军第八十二军侵占,12日收复,将赤水县改名淳化县,县府迁入城内,5月改属三原分区,9月将土桥、丰泉、清水原等区归还栒邑县。全县设有城关、方里、秦河、官庄、铁王、马家山、梁家庄、涧镇8区,区辖51乡,有户13108,人口58244人。辖区约为今淳化县地。
      泾阳县 1949年5月17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城关、云阳、石桥、鲁桥、大东(樊家村)、永贾(永乐店)、千云(马家庄)、敬中(马桥)、广吉(三渠)、冶峪(口镇)、临泾(柳村)、百谷(王桥)12区,区辖74乡,有户28536,人口148227人。辖区约为今泾阳县地及三原县鲁桥镇。
      高陵县 1949年5月13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6区33乡,有户13238,人口77364人。辖区约为今高陵县地。
      邠县分区 1948年4月23日,边区政府在邠县设立西府分区,辖邠县(当时属关中分区,尚未交割)、长武、永寿、乾县、醴泉、麟游、灵台7县,后又增领凤翔、岐山、扶风3县。1949年3月将关中分区之邠县、栒邑划归本区,5月20日改名邠县分区,行政督察区员公署仍驻邠县,领7县。
      邠县 1948年3月在龙高某地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关中分区,辖龙高、香庙2区。4月19日,西北野战军中路兵团攻克县城,旋主动放弃;8月将新正县所属的北极、永乐、义门、新民4区划归本县,共6区10乡。1949年3月改属西府分区,5月改属邠县分区。7月26日收复县城,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城关、太峪、龙高、香庙、永平、新平、水帘、北极,永乐、义门、新民11区,区辖69乡,有户19839,人口122720人。辖区约为今彬县地。
      栒邑县 1946年关中分区在杨坡头设有新正县,辖4区23乡,有户4901,人口21432人。1948年增为6区。1947年1月7日西北野战军攻克县城,旋主动放弃,5月22日国民党栒邑县自卫队大队长、共产党员杨志超率领守城部队起义,在关中一旅配合下,二次夺取县城,成立栒邑县政务委员会,隶属关中分区,后来县城被国民党军侵占,1948年曾两度攻占县城,8月复失。1949年2月11日国民党栒邑县长郝登阁率县保安团起义,后又失陷,7月24日第一野战军十九兵团收复县城,栒邑县政府迁入城内,3月改属西府分区,5月划归邠县分区;同时分新正、耀县、宜君3县地及中心区,于马栏镇设立马栏县,属三原分区;7月撤销新正县,辖地分别并入栒邑、正宁2县;9月撤销马栏县,将马栏、石门关2区并入栒邑县,庙湾、瑶曲2区划归耀县,建庄区划归宜君县,双龙镇区划归黄陵县。12月栒邑县设有11区68乡,有户20536,人口112331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地。
      长武县 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战军右路兵团攻占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旋主动放弃县城。1949年5月改属邠县分区,7月26日收复县城,县府迁入城内。全县设有昭仁、进贤、宜禄、朱成、亭口5区,区辖35乡,有户12813,人口74369人。辖区约为今长武县地。
      麟游县 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战军中路兵团攻占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后主动放弃县城,1949年5月21日收复,县府迁入城内,改属邠县分区,全县设有4区22乡,有户9277,人口44047人。辖区约为今麟游县地。
      永寿县 1948年4月19日,西北野战军右路兵团占领县城监军镇,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后国民党军侵占,1949年7月24日收复,县府迁入县城。全县设有监军市及监军、永平、永太、渡马、店仪、常宁6区,区辖29乡,有户13455,人口70692人。辖区约为今永寿县地。
      乾县 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1949年5月改属邠县分区。5月18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6月28日收复,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城关、杨庄、薛王(薛禄)。王村(上官村)、杨子(杨汉)、新河(郭村)、关头(关地村)、阳峪(铁佛寺)、注泔、临平10区,区辖74乡,有户39924,人口219339人。辖区约为今乾县地。
      醴泉县 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1949年5月改属邠县分区。5月18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6月27日收复,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7区66乡,有户31276,人口179944人。辖区约为今礼泉县地。
      宝鸡分区 1949年5月20日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宝鸡市,领1市8县。
      宝鸡市 1948年4月26日,西北野战军攻克宝鸡县城,28日主动退出,1949年7月14日收复,16日成立宝鸡市人民政府,直属陕甘宁边区,辖县城、新市、渭滨、十里铺、虢镇、蔡家坡6区;10月改属宝鸡分区,11月5日将虢镇、蔡家坡2区分别归还宝鸡、岐山2县。12月市辖4区11乡,有户23644,人口101598人。辖区约为今宝鸡市金台区及渭滨区渭河以北地区。
      宝鸡县 1948年4月成立宝鸡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1949年5月改属宝鸡分区,7月县府迁驻石羊庙,12月全县设有16区131乡,有户46960,人口260597人。辖区约为今宝鸡县桥镇和龟川以东地区,宝鸡市渭滨区和宝鸡县渭河以南地区以及太白县西北部。
      凤翔县 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4月23日西北野战军中路兵团攻克县城,旋主动放弃。1949年5月改属宝鸡分区,7月14日收复县城,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14区121乡,有户38850,人口198325人。辖区约为今凤翔县地。
      岐山县 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4月24日西北野战军左路兵团攻克县城,旋主动放弃。1949年5月改属宝鸡分区,7月14日县城光复,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11区102乡,有户24520,人口181231人。辖区约有今岐山县地及太白县龙窝、桃川、高码头3乡。
      扶风县 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府分区,4月22日西北野战军左路兵团攻克县城,旋主动放弃。1949年5月改属宝鸡分区,7月13日县城光复,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扶风、绛帐2市及8区,区辖94乡,有户36442,人口168242人。辖区约为今扶风县地及咸阳市杨陵区五泉乡。
      郿县 1948年4月24日,西北野战军左路兵团攻克县城,旋被国民党军侵占,1949年7月14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12月全县设有7区53乡,有户21738,人口104381人。辖区约为今眉县地及太白县鹦鸽乡。
      凤县 1949年9月上旬,北部解放,在黄牛铺成立县人民政府,11月27日县城解放,县府迁入城内。全县设有凤州、双石铺、黄牛铺、河口、留凤关、唐藏、平木7区,区辖双石铺镇及37乡,有户11216,人口46672人。辖区约为今凤县地(不含南星乡)及太白县西南部(靖口、白云2乡)。
      陇县 1948年4月底,西北野战军攻克县城,旋主动放弃,1949年7月26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12月全县设有11区69乡,有户25576,人口128102人。辖区约为今陇县地及宝鸡县桥镇和龟川以西以北地区。
      汧阳县 1948年4月29日,西北野战军攻克县城,旋主动放弃,1949年7月26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12月全县设有城关、寺坡、柿沟、黄里、高崖、董坊、胡家寨7区,区辖36乡,有户12393,人口56322人。辖区约为今千阳县地。
      陕北行政区 1949年5月5日设立,同时撤销延属分区。行政公署驻延安,领7县及榆林、绥德、三边、黄龙4个分区,9月撤销三边分区,领9县3分区。
      延安县 抗日战争时期设有延安市及延安县,均属延属分区。1946年2月延安市直属边区政府,辖4区13乡,有户2675,人口12371人,辖区约为今延安市城区及其近郊。延安县政府当时驻廿里铺,辖川口、蟠龙、姚店、青化、河庄、柳林、丰富、牡丹、杜甫、乌阳、垦区、金盆12区、区辖57乡,有户16263,人口65365人。1946年7月,南泥湾升为县级中心区,将延安县金盆区和固临县临镇区并入,共有2区6乡,有户212,人口1200人,辖区约为今延安市东南部(南泥湾、麻洞川、松树林3乡及临镇)。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属分区专署及延安市政府等中央、地方机关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遂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延安城。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属分区专署及延安市政府迁回城内办公。7月16日撤销南泥湾垦区及固临县,以垦区、固临县延河以南及延长县安沟河以南地区为辖区,设立临镇县,县政府驻临镇,设有临镇、金盆、阳湾、庆源、赤峰、洞儿湾6区,区辖30乡,有户6714,人口24560人。1949年4月撤销临镇县,将临镇、金盆、阳湾3区(13乡)及延长县第2区的唐家坪乡并入本县,庆源、赤峰、洞儿湾3区(18乡)并入延长县;5月撤销延安市,成立区级市,连同其他区乡并入本县;6月14日,边区政府迁往西安。12月全县设有延安市及川口、蟠龙、丰富、青化、河庄、柳林、牡丹、临镇、金盆、姚店10区,区辖64乡,有户22652,人口75981人。辖区约为今延安市地。
      延长县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设有延长、固临2县。1946年4月,延长县辖有6区33乡,有户6097,人口34793人;固临县辖有5区24乡,有户4749,人口23129人,县政府驻赵家河。1947年3月下旬,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延长县城,10月2日收复。1948年7月16日撤销固临县,将延河以北的安泰、更乐2区并入本县,延河以南的赤峰、庆源,临镇3区及本县安沟河以南地区划归临镇县。1949年4月,撤销临镇县,赤峰、庆源、洞儿湾3区18乡并入本县,而将本县唐家坪乡划归延安县姚店区,将第4区拓家川上游的刘坪店、上张家河等地划归延川县;12月全县设有7区46乡,有户10918,人口46042人。辖区约为今延长县地。
      延川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8区50乡,有户12432,人口73670人。1947年3月28日,国民党整编七十六师侵占县城,10月2日收复。1948年10月将清延、东阳2区划归清涧县,1949年4月又将延长县第4区拓家川上游的刘坪店、上张家河等地划归本县。12月全县设有中、永坪、永胜、永远、禹居、万嘴6区。辖区约为今延川县地。
      子长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瓦市、北一、北二、北三、中、南、西一、西二、东一、东二10区,区辖46乡,有户12926,人口69541人。1947年4月3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瓦窑堡,10月14日弃城而逃,瓦窑堡光复。1949年12月全县改设8区46乡,有户15631,人口68849人。辖区约为今子长县地。
      安塞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7区41乡,有户10991,人口52383人。1947年3月20日,国民党军侵占真武洞(县政府所在地),28日收复。1949年12月全县改设6区39乡,有户11053,人口46901人。辖区约为今安塞县地。
      志丹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7区39乡,有户5897,人口32694人。1947年6月9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县城,13日人民解放军收复。1949年9月撤销吴旗县,将吴旗、白豹、水泛3区并入,12月全县设有10区。人口约6万。辖区约为今志丹县地及吴旗县南半部和西部。
      甘泉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县城、下寺湾、桥镇、府村、劳山5区,区辖20乡,有户3715,人口15922人。1947年2月中旬,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县城,1948年3月5日收复。1949年12月全县设有4区20乡,有户4483,人口17867人。辖区约为今甘泉县地。
      定边县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在县城设有三边分区专署及定边县;国民政府在安边堡亦设有定边县,辖安边、白泥井、石洞沟和砖井4个联保。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新编十一旅起义,安边堡及靖边县宁条梁地区解放,当即成立安宁县自治委员会,申请加入陕甘宁边区,11月18日三边分区专署同意备案,并改名安边县,成立县民主政府。1946年4月安边县辖城市、东滩、梁镇、柳堡、砖井、白泥井6区,区辖32乡,有户7567,人口40446人,辖区约为今定边县东北部及靖边县宁条梁镇和东坑乡;定边县辖8区45乡,有户7387,人口45817人。1947年3月26日,国民党军马鸿逵部侵占定边城,4月8日侵占安边堡,11月29日收复安边堡,1949年8月3日收复定边城,9月撤销安边县,梁镇、东滩2区划归靖边县,其余4区及吴旗县罗界、黄砭2区划归定边县,并撤销三边分区专署,县改属陕北行署。12月全县设有15区,人口约有91000人。辖区约为今定边县地及吴旗县吴仓堡、周湾、长城3乡。
      靖边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8区47乡,有户9900,人口58332人。1947年8月5日,国民党军侵占张家畔(县政府所在地),11月下旬收复。1949年9月改属陕北行署,并将安边县的梁镇、东滩2区及吴旗县凤凰区划归本县,12月全县设有12区70乡,人口约有85000人。辖区约为今靖边县地及吴旗县五谷城乡。
      绥德分区 原属边区政府直辖,领6县,1948年初增领镇川、横山2县,1949年5月改属陕北行署,仍领6县,专员公署驻绥德。
      绥德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11区79乡,有户30596,人口147250人。1947年4月初,国民党整编三十六师侵占县城,10月12日国民党守军弃城而逃,县城光复。1949年12月全县设有11区78乡,有户33841,人口153895人。辖区约为今绥德县地。
      米脂县 1946年10月,将榆林县无定河畔的马湖峪、玉皇阁、马家墕、丁家沟、张兴庄、张家湾、李圪堆、沙畔、五里沟、班家沟、雷家峁、东山、党家沟、镇子湾等14村划归本县,增设马湖峪乡,全县仍设9区(包括银城市)59乡,有户18494,人口92510人。1947年8月16日,国民党第一军侵占县城,9月6日收复。1949年12月设有9区60乡,有户20745,人口92032人。辖区约为今米脂县地。
      葭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10区53乡,有户21087,人口102383人。1947年8月17日,国民党军侵占县城,9月9日收复。1949年3月将双建、常乐2区及开光区芦家铺、杨会塌、房家崖、稍沟一线以北划归神府县。1949年12月全县设有11区61乡,有户30761,人口110762人。辖区约为今佳县地。
      吴堡县 1945年10月县府迁驻宋家川,1946年4月全县设有任家沟、辛家沟、李家沟、岔上镇4区,区辖26乡,有户8475,人口38605人。1949年12月仍为4区26乡,有户9670,人口47026人。辖区约为今吴堡县地。
      清涧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7区38乡,有户13323,人口63897人。1947年3月31日,国民党整编七十六师侵占县城,10月11日收复。1948年10月将延川县清延、东阳2区划归本县。1949年12月设有8区48乡,有户18089,人口87241人。辖区约为今清涧县地。
      子洲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9区57乡,有户22290,人口112808人。10月增设吴家园子、高镇2区。1948年9月撤销高镇区,将高镇等2乡及石瑶区全部划归横山县,1949年12月设有9区51乡,有户23903,人口106259人。辖区约为今子洲县地。
      榆林分区 1946年11月27日,边区政府在武家坡设立榆横行政区政务委员会,领镇川、横山2县,1948年初撤销,1949年3月又在镇川堡设立榆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镇川、横山、神木、府谷、神府5县,6月专员公署迁驻榆林,领1市5县。
      榆林市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2日在城内设立榆林市,辖东南、西南、东北、北郊、南郊6区,区辖32乡,有户10274,人口38804人。辖区约为今榆林市城区及近郊。
      榆林县 1936年5月神府特区在东部的双山、建安堡一带成立榆林县革命委员会,1937年5月以后苏区被国民党军侵占,县制撤销。1946年10月13日,原榆林县南部解放,18日以原榆林县南部及米脂县的武镇、余新庄2乡,横山县的响水区为辖地,在镇川堡设立镇川县,属榆横政务委员会,辖镇川、鱼河、清泉(吴庄)、武镇、响水(西岔)5区,区辖40乡,有户13084,人口58421人,辖区约为今榆林市南部和横山县东部。1948年初,改属绥德分区,7月增设盐湾区,1949年3月改名榆林县,改属榆林分区,6月全县解放,12月县政府迁驻鱼河堡,辖9区57乡,有户19112,人口78954人。辖区约为今榆林市大伙场以西地区(不含城关镇)及横山县东部的响水、南塔、武镇、党岔、王有地、傅家坪6乡。
      横山县 1946年10月13日,国民党陕北保安队副指挥胡景铎将军等人,率领横山驻军二十八军八十六师、新编十一旅及榆林保安指挥部保安九团五下余人起义,横山县和平解放,16日在殿市成立横山县人民政府,属榆横政务委员会领导,以原横山县西部及米脂县李先、雷家墕等区为辖地,设有城关、波罗、韩岔、威武、李先、石湾6区,区辖29乡。1947年4月8日,国民党军邓宝珊部侵占县城,8月9日收复。1948年初改属绥德分区,8月增设油房头区,9月将子洲县石瑶区及高镇等2乡划归本县,于是将油房头区改设为高镇区。1949年3月改属榆林分区,6月河北区解放,12月全县设有9区47乡,有户14220,人口67889人。辖区约为今横山县地(不含响水、南塔、武镇、党岔、王有地、傅家坪6乡)。
      神府县 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陕北游击队解放了神木、府谷两县相邻地区。8、9月份,西起榆林县建安堡,东抵黄河岸,北起府谷县孤山、镇羌,南到葭县岔到铺和通秦镇,形成一个独立的革命根据地。9月18日,中共陕北特委在神木县王家庄(今属神木县沙峁乡)成立神府革命委员会,11月7日改为神木县苏维埃政府,迁驻呼家庄,1935年7月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政权遭到破坏,苏区失陷;11月西北办事处决定设立神府特区,着手恢复苏区,重建革命政权;1936年1月成立中共神府特委,3月重建神木县革命委员会,并以葭县北部苏区设立葭芦县,县革命委员会驻任念功(今属神木县花石崖乡),4月15日在杨家沟(今属神木县贺家川镇)成立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神木县革命委员会与之合并;5月成立府谷、榆林、葭北3县革命委员会和赤绥、神城2个工委;10月10日在贺家川(后迁温家川)另设神木县苏维埃政府,辖区约有今神木县沙峁、贺家川、太和寨、马镇、瓦罗5乡镇及解家堡乡南部;1937年1月28日,神府特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特区苏维埃政府,迁驻温家川;是月,葭芦县革命委员会改为葭芦县苏维埃政府,后曾迁驻花石崖、任家山、陈家坪、梁家塔等地,辖区约为今神木县花石崖、万镇、乔岔滩3乡,佳县刘国具、上高寨、朱家坬3乡及榆林县安崖乡。5月,国民党军侵占榆林、葭北、赤绥、神城4县区及府谷、葭芦2县大部分地区;于是,陆续撤销榆林、葭北、府谷等县;7月,边区政府决定将神府特区改为神府县,特区苏维埃政府迁驻贺家川;10月,撤销神府特区及神木、葭芦2县苏维埃政府,改设神府县抗日民主政府,直属陕甘宁边区,全县设有6区33乡,区政府分别驻阎家堡、马镇、王家寨、王家凹、杨家沟、贺家堡,辖区约为今神木县沙峁、贺家川、马镇、瓦罗、太和寨5乡镇和解家堡乡南部,以及府谷县王家墩乡。1939年葭县秃尾河以东地区归入本县,县政府迁驻沙峁镇,辖9区44乡,有户6185,人口37387人,辖区约有今神木县侯家川以南地区及府谷县碛楞以南地区。1941年9月29日,委托晋绥边区行署代管,12月辖6区38乡,有户8702,人口36619人。1944年县政府迁驻温家川(今属神木县贺家川镇),1945年2月划归晋绥边区一分区(专署驻山西省兴县),1946年1月直属晋绥边区行署,1948年5月复属一分区,6月县政府迁驻高家堡,同时将北部的第6区划归府谷县,窟野河以北的1、2两区划归神木县,9月将神木县1、8两区划归本县;1949年3月改属榆林分区,同时将葭县之双建、常乐2区及开光区开光川流域划归本县,12月全县设有8区46乡,有户16188,人口63778人。辖区约为今神木县中鸡、解家堡和窟野河下游以西、榆林县大伙场以东地区。
      神木县 1936年5月,中共神府特委在北部设立赤绥县和神城2工委,赤绥县工委名取“赤化绥远”之义,在长城以北到绥远省准格尔旗南部开辟苏区;神城工委在神木县城附近及长城沿线开辟苏区。1937年5月国民党军侵占赤绥,神城地区。1947年9月17日县城解放,成立神木县办事处,属晋绥边区一分区,后来县城被国民党军侵占,10月31日收复,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6月将神府县窟野河以北1、2两区划归本县,9月15日将本县1、8两区划归神府县;1949年3月县改属榆林分区,12月全县设有10区56乡,有户19058,人口78954人。辖区约为今神木县中鸡、解家堡及窟野河下游以东地区。
      府谷县 1935年3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榆家坪(今属木瓜乡)成立县革命委员会,6月苏区沦陷。1936年5月在白家峁(今属王家墩乡)重建县革命委员会,属神府特区,1937年7月撤销,苏区并入神府县。1947年8月19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11月成立府谷县人民政府,属晋绥边区一分区(专署驻兴县)。设有府谷市及城关、高窑峁、孤山、清水、哈镇、沙梁、镇羌7区。1948年1月14日,地方兵团神府支队收复县城,并解放了黄甫川流域地区,于麻地沟设立河府县,以山西省河曲县及陕西省府谷县各一字为名,属晋绥边区二分区(专署驻山西省五寨),设有麻镇市及3个区(区政府分别驻坪伦敦、古城、十里长滩)辖地约有今府谷县黄甫川流域、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里长滩一带及山西省河曲县北部;6月将神府县北部的第6区划归本县,12月撤销河府县,辖地归还原属县。1949年3月,府谷县改属榆林分区,12月全县设有9区63乡,有户22546,人口92857人。辖区约为今府谷县地。
      黄龙分区 1948年2月25日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洛川县土基镇,初领洛川、黄龙、宜君、中部、宜川、韩城、郃阳、澄城8县,6月增领白水县,12月专署迁驻洛川城,1949年3月以后领6县。
      洛川县 1948年2月成立县人民政府,4月25日县城解放,县府迁入城内。设有城关、永乡、旧县、洛生、青化、槐柏、土基、秦关、百益9区,区辖44乡。1949年12月改设为8区43乡,有户14055,人口64431人。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地。
      黄龙县 1941年2月国民政府在石堡镇成立黄龙设治局,1947年10月21日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攻克石堡镇,旋被国民党军侵占。1948年2月成立黄龙县人民政府,属黄龙分区,3月6日解放军收复石堡镇,县府迁驻石堡。1949年12月全县设有石堡、三岔、界头庙、白马滩、圪台街、崾崄、小寺庄、观亭、将军庙、孙家沟门10区,区辖65乡,有户10969,人口36178人。辖区约为今黄龙县地。
      宜川县 1947年10月20日,西北野战军二纵队和四纵队攻克县城,旋被国民党军侵占。1948年2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黄龙分区。3月3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县城,县府迁入城内。1949年12月全县设有城市、丹阳、富云、永安、康平、白水、河清7区,区辖39乡,有户10830,人口46751人。辖区约为今宜川县地。
      宜君县 1948年2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黄龙分区,3月10日西北野战军攻克县城,县府迁入城内。全县设有城关、偏桥、棋盘、五里镇4区,区辖24乡。1949年9月将马栏县建庄区划归本县,12月全县设有城关、偏桥、棋盘、建庄、焦坪、五里镇、七里镇7区,区辖34乡,有户10908,人口44878人。辖区约为今宜君县地(不含县口、云梦2乡),黄陵县平天村以西、沮水以南地区和仓村乡、店头镇南部,以及铜川市郊区西北部。
      黄陵县 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分区在灵寺湾(今属上畛子农场)设有中心区(县级),1946年4月辖双龙镇、上畛子和建庄3区,区辖16乡,有户1030,人口3240人。辖区约为今黄陵县西部。1948年3月将中心区改为中宜县,7月8日撤销县制,复设中心区。1948年2月以本县国民党统治区设立中部县,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黄龙分区,3月9日西北野战军解放黄陵城(原名中部县,国民政府已于1944年改名黄陵县),中部县人民政府迁入城内,5月改名黄陵县,设有4区18乡,辖区约为今黄陵县东部。1949年5月撤销中心区,辖地并入马栏县,9月撤销马栏县,双龙区划归本县。12月全县设有5区22乡,有户6875,人口32319人。辖区约为今黄陵县平天村以东、沮水以北地区(不含仓村乡和店头镇南部)。
      鄜县 1946年4月全县设有10区47乡,有户8726,人口42090人,隶延属分区。1947年2月中旬,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县城,1948年3月10日收复。1949年3月改属黄龙分区,5月将中心区所辖之槐树庄区划归本县,12月设有8区47乡,有户9469,人口39269人。辖区约为今富县地。
      陕南行政区 1947年11月29日设立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辖7个分区,1949年3月改名陕南行政公署,迁驻郧县,领两郧、商雒2分区,隶中原临时人民政府,10月1日改隶陕甘宁边区,12月领1市11县及3个分区,1950年3月3日行署迁驻南郑市。
      南郑市 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解放,8日以城区设立南郑市,10日市人民政府成立,直属陕南行署。全市设有5区40乡,有户14137,人口60693人。辖区约为今汉中市城区。
      南郑县 1933年12月川陕省英安县(县苏维埃政府驻四川省旺苍县英萃)在西南部设有庙坝、喜神坝2乡;红江县(县苏维埃政府驻四川省通江县涪阳坝)在东南部设有坝溪区回军坝乡,1935年3月撤销。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解放,成立南郑县人民政府,与南郑市同驻一城。全县设有15区119乡,有户39423,人口240341人。辖区约为今汉中市(不含城区及褒河、天台、宗营、张寨、新沟桥5乡)及南郑县梁山、观音堂、庙坝以东地区(不含碑坝区)。
      褒城县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廿九军在天台山、钟叶河一带开展土地革命,成立南褒沔边区革命委员会。1935年2月9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又在汉江以南的新集(今属南郑县)成立南褒县革命委员会,以南郑、褒城2县各一字为名,12日改名南郑县苏维埃政府,辖新集、黄官2区,区辖16乡,3月红军长征离去,国民党恢复统治,1949年12月6日全县解放,成立褒城县人民政府,辖9区118乡,有户31406,人口147974人。辖区约为今勉县歪帽山、欧家坡以东地区,汉中市褒河、天台、宗营、张寨、新沟桥5乡,南郑县梁山、观音堂以西、云河钢厂以东地区,以及留坝县武关河以南地区。
      沔县 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由川入陕,2月8日解放县城,11日在老城成立沔县苏维埃政府,属川陕省,辖旧州、阜川、黄沙、青羊驿、柳树营5乡,2月25日主动放弃。1949年12月8日全县光复,成立沔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城关、新铺、黄沙、元墩、陈仓、武侯、茶店、张家河等10区,区辖100乡,有户28106,人口138215人。辖区约为今勉县歪帽山、欧家坡以西及汉江以南地区。
      略阳县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本县,曾在郭镇、白水江等地建立乡苏维埃政府。1949年12月9日全县解放,15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9区72乡,有户18832,人口80555人。辖区约为今略阳县地。
      宁强县 原名宁羌县,1933年12月川陕省英安县(县苏维埃政府驻四川省旺苍县英萃)在东南部设有黎坪区,辖黎坪、红庙河、庙坝、喜神坝等乡;1935年1月川陕省又在关口坝设立县制,为纪念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烈士,命名申熙县;2月4日宁羌县城解放,县苏维埃政府迁驻城内,并改名宁强县,辖宁强市及上村、高寨子、大安、唐家坝、胡家坝、二郎坝、洄水河、关口坝8区,区辖32乡;2月9日,又解放了阳平关,设立阳平县,辖阳平市及阳平关、黑水、代家坝、燕子砭4区,区辖10乡。3月28日红军长征离去,县制撤销,国民党恢复统治,仍名宁羌县,1942年元旦又改名宁强县。1949年12月11日收复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14区109乡,有户22545,人口104024人。辖区约为今宁强县地及南郑县黎坪、元坝、五郎坝3乡。
      城固县 1949年12月7日全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设有18区147乡,有户47726,人口181224人。辖区约为今城固县地。
      洋县 1935年初,红二十五军在北部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3月13日成立华阳区(县级)革命委员会,辖华阳街、小华阳、红石窑、石塔寺、高家坝、吊坝河、瓦子沟7乡,7月中旬红军北上抗日后撤销。1949年10月16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2月7日县城解放,县府迁入城内。全县设有19区139乡,有户41259,人口177116人。辖区约为今洋县地及佛坪县栗子坝、石墩河、十亩地、大河坝4乡。
      佛坪县 1949年12月10日全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设有蒲河(陈家坝)、椒溪(袁家庄)、高炳(板房子)、厚新(厚畛子)4区,区辖22乡,有户3347,人口15161人。辖区约为今佛坪县地(不含栗子坝、石墩河、十亩地、大河坝4乡),周至县老君岭、四方台以南地区及太白县黄柏原、二郎坝2乡。
      留坝县 1949年12月2日全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设有6区31乡,有户4697,人口22023人。辖区约为今留坝县武关河以北地区,太白县王家楞、太白河2乡及凤县南星乡。
      西乡县 1932年,红廿九军在西乡、城固两县边界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了私渡廷水、五里坝两个区苏维埃政府,廷水、私渡河、张家坝、骆家坝、八海坪等乡苏维埃政府。1933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南部设有楼房坪区,属赤北县(县苏维埃政府驻四川省通江县泥溪场),1935年2月放弃。1949年12月全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辖18区132乡,有户33782,人口145448人。辖区约为今西乡县地。
      镇巴县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在南部开展土地革命,设立长滩区,直属川陕省,辖长滩、桃园子、南沟3乡,1933年遭敌破坏。9月4日川陕省在平落坝设立镇西县,以镇巴、西乡2县各一字为名,旋又改名赤南县,12月再改名陕南县,县苏维埃政府迁驻青鹤观,后又迁到盐场坝,辖鱼肚坝、杨家沟2直属乡及赤化、红光坪(后改为范家窝塘)2区,区辖14乡,辖区约为今镇巴县南部。川陕省赤北县(县苏维埃政府驻四川省通江县泥溪场)在本县西南部设有简池区(4个乡)及核桃树、余家湾(上2乡属长坪区)、文家坪(属钢溪区)3乡。1935年3月红军长征后将苏区放弃,国民党恢复统治。1949年12月17日全县解放,成立镇巴县人民政府,辖10区75乡,有户19538,人口92285人。辖区约为今镇巴县地。
      安康分区 1949年12月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安康市,领1市10县。
      安康市 1949年7月24日,安康县城解放,旋被国民党军侵占,11月27日收复,次日以城区设立安康市,市政府驻西大街,辖东城、西城、新城3区,有户5932,人口31030人。辖区约为今安康市城区。
      安康县 1949年11月27日成立县人民政府,与安康市政府同驻一城,县辖15区178乡,区政府分别驻胡家梁,张家滩、吉河坝、岚河口、流水店、石转河、梅子铺、恒口镇、五里铺、汪家台、关庙沟、茨沟口、大河口、叶家坪和汪家湾,有户38031,人口168703人。辖区约为安康市地(不含城区)。
      紫阳县 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11区94乡,有户19545,人口86641人。辖区约为今紫阳县地。
      平利县 1949年5月31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县城,旋被国民党军侵占,7月14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12月全县设有8区52乡,有户20326,人口106188。辖区约为今平利县地及镇坪县曾家、茅坪、洪石、洪阳4乡。
      镇坪县 1949年12月全县解放,在牛头店成立县人民政府,辖5区20乡,有户2617,人口13237人。辖区约为今镇坪县地(不含曾家、茅坪、洪石、洪阳4乡)。
      岚皋县 1949年11月28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辖9区62乡,有户14183,人口69371人。辖区约为今岚皋县地。
      石泉县 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辖10区65乡,有户12818,人口85444人。辖区约为今石泉县地。
      汉阴县 1949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辖14区82乡,有户21673,人口111340人。辖区约为今汉阴县地及宁陕县太山庙区南部。
      宁陕县 1946年9月下旬在境内成立豫鄂陕边区5分区办事处,10月16日迁驻东江口,17日设立东江口中心县,21日撤离。1949年12月5日全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辖8区40乡,有户6416,人口31781人。辖区约为今宁陕县地(不含太山庙区)。
      洵阳县 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攻克县城,成立县政府,属豫陕鄂边区4分区,后因赴淮海作战,遂于8月放弃县城,1949年11月25日收复,县府迁入县城,改属安康分区,辖10区133乡,有户26813,人口141513人。辖区约为今旬阳县地。
      白河县 1948年4月1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县城,成立县政府,属豫陕鄂边区4分区,8月19日因赴淮海作战,主动放弃县城,1949年5月24日光复,12月改属安康分区,辖9区49乡,有户12465,人口67714人。辖区约为今白河县地。
      商雒分区 1934年11月16日,活动于鄂豫皖边区的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由河南罗山县出发,于12月8日从雒南县箭杆岭入陕,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今属丹凤县)举行会议,决定改名中共鄂豫陕省委。此后,在商雒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五星、雒南、山阳、镇柞、灵雒、郧西等县和华阳区苏维埃政府,7月中共鄂豫陕省委随红军开赴陕北,另在商南县梁家坟成立中共陕南特委,继续领导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7年4月中共陕南特委撤离。
      1946年6月,新四军第五师由中原突围,进入商雒地区,复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8月上旬,成立豫鄂陕边区党委和军分区,9月24日在商县大峪封地沟(今属丹凤县)成立豫鄂陕边区政府。从8月3日到9月下旬陆续建立了5个分区,1分区专员公署驻镇安县七里峡,领山郧镇、镇郧洵、商山蓝3个行政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2分区专员公署驻商县留仙坪(今属丹凤县),领商雒、蓝雒、商县、商南、卢雒等县;3分区专员公署驻山阳县中村吴家坟,领山阳、商山、郧山、郧商、郧均等县;4分区专员公署驻河南卢氏县双槐树,领卢灵雒、卢洛灵、卢灵、卢嵩、栾川等县;5分区办事处驻宁陕县东江口,领东江口中心县和长柞工委。1947年2月20日,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撤至黄河以北休整,此后各分区相继停止活动。
      1947年9月21日,中原解放军太岳兵团四纵队十二旅由豫西进军商雒地区,在河南灵宝县五原镇成立豫陕鄂边区2分区,10月1日迁驻雒南县峦庄(今属丹凤县),1948年迁驻赵川,1949年3月改名商雒分区,属陕南行署,领商南、山阳、镇安等县,7月专员公署迁驻商县,12月领7县。
      商县 1934年12月中共鄂豫陕省委曾在流岭和北宽坪等地建立乡苏维埃政府。1946年9月10日在杨家斜设立商山蓝行政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属豫鄂陕边区1分区,辖葛牌、杨家斜2区,林岔河、秦岭口、杨家斜、柿园子、上秦川、太阳坡、万灯寺、麻池河、大小梨园沟,东西牛槽、九间房、米汤河12乡,辖区约为今商县杨斜镇、林岔河、东岳庙、牛槽、砚池河等乡,蓝田县葛牌乡,柞水县九间房、万青2乡以及山阳县马家山乡一部分。8月上旬,在北宽坪唐渠设立商雒县,以商县和雒南县各一字为名,属豫鄂陕边区2分区,辖北宽坪、板桥、条子沟3区,11月将商县两岔河区并入条子沟区,辖区约为今商县北部、东北部、丹凤县西北部及洛南县四皓、马河、谢湾等乡。1947年3月撤销商雒县及商山蓝办事处。1949年7月12日全县解放,成立商县人民政府,12月全县设有9区120乡,有户40838,人口193056人。辖区约为今商州市地。
      丹凤县 辖地原分属商县、雒南、山阳3县,1935年4月至6月,中共鄂豫陕省委先后在孙家山(今属庵底乡)、梨园岔、灰池子(今属桃坪乡)建立区苏维埃政府;7月中旬红军北上抗日,8月以后相继停止活动。1946年8月18日,豫鄂陕边区在大峪巫山成立商县政府,辖两岔口、火神庙、寺坪3区,区辖5乡,辖区约为今丹凤县西南部的大峪、寺坪、花园等乡,商县东南部的两岔口、夜村一带及山阳县马鹿坪乡。8月17日设立卢雒县,以河南卢氏县和陕西雒南县各一字为名,县政府驻卢氏县东川街,辖峦庄、庾家河、蓝官3区,辖区约为今河南省卢氏县西部,陕西省丹凤县东北部及洛南县高耀乡;8月30日在竹林关设立山商县,以山阳、商南2县各一字为名;9月上旬分商雒县东部和卢雒县西南部在峦庄设立商南县,取商县和雒南县各一字为名,辖庵底、双槽2区,区辖12乡,辖区约为今丹凤县庵底,蔡川以东、西界公路以北的庵底、蔡川、涌峪、双槽、桃花铺、铁峪铺、武关、北赵川、峦庄、桃坪、梨园仓等乡及商南县沙坪、两岔河2乡。四县均属2分区。9月下旬,撤销山商县,辖地并八商山县(县政府驻商南县耀岭河)。1947年2月撤销商县,3月撤销卢雒、商南2县,国民党恢复统治,6月1日成立龙驹寨设治局,分商县、雒南和山阳3县各一部分为辖区,1949年6月1日全境解放,设立丹凤县,因丹江和凤冠山得名。12月全县设有城关、寺坪、商君、峦庄、庾岭、竹林关、铁峪铺7区,区辖79乡,有户23727,人口111127人。辖区约为今丹凤县地。
      雒南县 1935年3月,红二十五军攻占县城,成立县苏维埃政府,7月放弃;1946年8月8日,豫鄂陕边区设立卢灵雒县,以卢氏,灵宝、雒南3县各一字为名,属4分区,县政府驻卢氏县木桐沟,辖木桐沟、灵口、横涧、犁牛河、秦池5区,区辖4乡,辖区约为今河南省卢氏县西部、灵宝县南部及陕西省洛南县灵口区和陈耳乡。12月中旬改为卢灵雒中心县,1947年5月撤销。1949年5月30日全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2月全县设有11区145乡,有户38482,人口188158人。辖区约为今洛南县地。
      商南县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经过本县,在南宽坪一带建立陕南苏区,11月6日设立白鲁础区苏维埃政府,后主动放弃。1935年元月红二十五军在本县进行土地革命,5月在两岔河一带设立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1946年7月24日,豫鄂陕边区设屯郧商山三县联乡办事处,辖四乡;8月3日改设商山县,以商南、山阳2县各一字为名,属3分区,县政府驻耀岭河;9月下旬将2分区的山商县撤销并入,县辖耀岭河、太吉河、竹林关3区,区辖12乡,辖区约为今商南县白玉区和文化坪、水沟、湘河、青山、过风楼、张家岗、清泉等乡,丹凤县竹林关区及山阳县王阎乡;8月上旬在马家坪(今属白鲁础乡)设立郧商县,以郧西、商南2县各一字为名,亦属3分区,辖梁家坟、核桃树、蒿坪河、西照川、瓜子岭、宽坪6区,辖区约为今商南县赵川区全部,山阳县照川、晏马、鱼洞3乡及湖北省郧西县东北部。1947年2月下旬2县撤销。10月1日县城解放,后被国民党军侵占。是月,在沙坪成立商南县政府,在赵川设立赵川县政府,2县均属豫陕鄂边区2分区;1948年5月撤销赵川县,商南县政府迁驻赵川,7月24日收复商南城,县府迁入城内。1949年3月改属商雒分区,12月全县设有6区70乡,有户16882,人口70967人。辖区约为今商南县地。
      山阳县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在本县开展土地革命,1935年2月在袁家沟口成立山阳县苏维埃政府,7月中旬红军北上抗日,10月县苏停止活动。1946年8月3日,豫鄂陕边区在中村吴家坟成立山阳县政府,属3分区,辖中村、银花、过风楼、高坝、孤山、洛峪6乡,辖区约为今银花河流域;同日在龙山七里沟设立郧山县,以郧西、山阳2县各一字为名,亦属3分区,辖龙山、照川、漫川、西靳、东嵩等6区,辖区约为今山阳县东南部的龙山、照川、天桥、石佛寺、板庙、万福、西泉、水草坪、漫川关等乡镇及湖北省郧西县西部的香口、上津、马鞍山、土城子、六郎关一带。8月下旬在板岩镇设立山郧镇行政办事处(县级),以山阳、郧西、镇安3县各一字为名,属1分区,辖板岩、南宽坪、泗峡口3区,辖区约为今山阳县东部、镇安县东部一部分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部。12月山郧镇行政办事处停止工作,1947年3月撤销山阳、郧山2县。1947年11月11日山阳县城解放,旋被国民党军侵占;是月,在长沟三槐成立山阳县人民政府,并在漫川关设立上关县(后迁郧西县上津镇),以上津镇与漫川关各一字为名;12月在枣树坪(今属照川乡)设立山商县,以山阳、商南2县各一字为名,3县均属豫陕鄂4分区。1948年1月山阳县政府迁驻漫川关前店子,7月撤销上关县,8月撤销山商县。1949年3月山阳县改属商雒分区,6月27日收复县城,县府迁入城内,12月全县设有城关、照川、宽坪、高坝、小河口、板岩、中村、漫川8区,区辖109乡,有户30464,人口135471人。辖区约为今山阳县地。
      镇安县 1935年红二十五军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月9日先遣队攻克县城,后主动退出,在县西的木王和县东的米粮川一带开展土地革命,5月建立了镇柞县苏维埃政府和白塔区苏维埃政府。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成立镇安县民主政府,1939年国民党恢复统治。1946年8月2日中原解放军再次攻克县城,后被国民党军侵占,8日在七里峡成立镇郧洵行政办事处(县级),以镇安、郧西、洵阳3县各一字为名,属豫鄂陕边区1分区,设有七里峡、西沟口、铁厂、龙江、茅坪等乡,辖区约为今镇安县东部,活动区达到洵阳县东北部及郧西县西北部。后来办事处迁驻西口街,1947年2月撤销。11月16日第三次攻克县城,17日成立县政府,属豫陕鄂边区4分区,次年8月县城失守,县政府暂驻湖北省郧西县泗峡口,1949年9月县政府迁驻米粮川,11月24日县城收复,26日县政府迁入县城,改属商雒分区。12月全县设有10区115乡,有户24809,人口115394人。辖区约为今镇安县地(不含东川区和红洞乡)及柞水县南部(茨沟口、下窑街、红岩寺以南地区)。
      柞水县 1935年元月红二十五军攻克县城之后,东返九间房一带开展土地革命,在红岩寺设立五星县,在东川区(今属镇安县)建立游击区和乡苏维埃政府,7月红军北上抗日,国民党恢复统治。1946年11月豫鄂陕边区5分区在营盘和长安县小峪河一带建立长柞中心县,1947年1月撤销。1949年11月20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再度攻克县城,旋被国民党军侵占,12月1日收复,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设有4区31乡,有户7187,人口36897人。辖区约为今柞水县北部(茨沟口、下窑街、红岩寺以北地区)及镇安县东川区和红洞乡。
      两郧分区 原名豫陕鄂边区4分区,1948年1月在郧西县土门成立,初领郧西、郧阳、上关、镇安、山阳5县,3月增领洵阳县,4月增领白河县,1949年3月改名两郧分区,隶陕南行政公署,10月专署迁驻郧县,领郧县、郧西、均县、房县、竹山、竹溪6县,辖区约为今湖北省郧阳地区。1950年4月往属湖北省。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