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泥人刘”最爱捏吃面泥人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21-02-27 08:54:35   转载

    陕西西安:长安有个“泥人刘”最爱捏吃面泥人

     来源:西部网


    38cf47d8757b6568e513f5dc4bd2d952.jpg

    刘来田捏的泥人

    西安市长安区杨庄街办侯官寨村,68岁的老农刘来田已捏了三四十年泥人,刘来田最爱捏关中人端着老碗吃面条的泥塑。刘来田说:“关中人爱吃面,离不开面,一天不吃面就好像没吃饭。吃面最能反映关中的饮食文化,最能体现关中民俗。”

    在关中农家都是自己擀面,刘来田的老伴是做面的高手。刘来田说自己捏的吃面泥人,其实捏的就是自己,捏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

    dcc0a5184c44d6fce5fbd33874e1ff9d.jpg

    吃面泥人。

    端着老碗吃面,体现出陕西人的豪爽。每一件泥塑作品都来自生活,人物惟妙惟肖、憨态可掬,很有生活情趣。

    今年情况特殊,春节期间没有庙会,不能出去摆摊卖泥塑,也没有人邀请参加表演,刘来田就在家静心捏泥人,上半年捏了100多个泥人,其中有50来个泥人被北京的一家展览馆收藏。

    6b2f499600b148d54961de3a7116170c.jpg

    泥塑作品件件都充满浓郁陕西特色。

    刘来田20多岁的时候看人家捏个面人能挣1毛钱,便萌生了自己也要捏面人挣钱的念头,他说,那个时候在生产队干一天农活也就挣几毛钱。开始是看人家捏,回家后自己一个人在家里试着捏,慢慢的他成了当地很有名气的捏面人。因为面人很难长期保存,在捏面人时刘来田就和民间的泥塑艺人切磋过,对泥塑的材料有了一定的掌握,随后刘来田转行捏泥人,就这样,泥塑作品一做就是三四十年,家里的泥塑作品数不清。

    这么多年,也有不少年轻人找上门想学艺,刘来田总是毫无保留地教,但年轻人都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刘来田说:“这也不怪娃,干这一行,收入很不稳定,没有订单,没有人请,捏出来的泥塑卖不出去,就没有收入。我的两个儿子也跟我学过,但都不捏了,而是去西安开出租挣钱,靠捏个泥人是养不了家的。”

    刘来田的泥塑作品《陕西愣娃》,用夸张的手法塑造出陕西愣娃豪放张扬的个性。

    刘来田的泥塑作品《戏迷》,老农自拉自唱,陶醉其中。

    一双粗糙的巧手捏出无数泥塑作品,件件都充满浓郁陕西特色,家里每个房间都摆着、藏着泥塑作品,刘来田的家成了一个泥塑博物馆,满屋都是关中民俗。


    “一双手,一把泥,捏出人间百样情。”这首歌谣描绘的就是捏泥人的手艺人,捏泥人,现在较为文雅的称谓是“泥塑”或“彩塑”,是我国民间一个历史非常悠久行业。古代不像现在这样有丰富而又时尚的玩具,更没有像现在的遥控汽车、游戏机、智能机器人等电子玩具。



    中国有记载的泥塑可上溯4000年前,是一种最古老和常见的民间艺术。关于泥塑这一行业的起源,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女蜗造人。当然,这种说法应该是后人出于生殖崇拜心理附会而成的。但是,从中也反映了人们对这门手艺的喜爱之情。在天津、北京、陕西等省市都有泥人彩塑各具代表的传承流派。其中,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北京韩家泥人彩塑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承。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面塑的制作步骤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核心技术则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步骤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面塑作品色彩鲜明、精微细致、趣味盎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彩和神韵,又不失民间艺术的纯朴气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泥塑玩具逐渐地失宠,在大型超市、玩具店都难以寻觅到泥塑玩具的踪影,但也有一些经过大胆创新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而广受欢迎的如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它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面塑是中国特有的一门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陕西、河南等地将面塑称作“面花“,为了能得到传承和大家的认知,凤三(1)居委组织小区小朋友在凤三(1)社区文化综合活动中心参加由上海市非遗项目“江湾面花”传承人-戚依平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讲座。

            早上9点,戚老师带着各种自己的作品和“面花”制作材料开始为大家讲述“面花”的起源、工具、用料、捏制、保存及“面花”的特点。让小朋友知道上海江湾地区在明代就有景德观赛会习俗,在赛会期间,附近乡村的香案上都供奉着各种面花,逢年过节民间人们也有制作面花的习俗。当时的“面花”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

    戚老师生动、形象地讲解制作步骤

            小朋友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通过捏、搓、揉、掀等制作手法,利用尖头剪刀、面塑刀、白胶、牙签、竹棍、面油、木梳等工具开始了认真地制作过程。

            经过半个多小时,一只只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小黄鸭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从小朋友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了这次活动他们学习和领悟到了非遗文化的真谛及传承的希望。

    青年中心举办了一个文化跨年展——非遗传承人戚依平面塑展。

    走进展馆,展示台上摆放的各种主题的面塑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新春贺岁的文化主题展,十二生肖的元素必不可少。现场展示的十二生肖系列面塑,红彤彤的福字和每个生肖形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喜庆感觉十足。


    生肖系列一旁展示的十二星座系列,每个星座的拟人形象都惟妙惟肖。另一侧展出的古代四大美女面塑作品,彩面方寸之间就将“面美人”的曼妙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衣袖裙裾也是精心考究,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八仙过海、金陵十二钗、西游记等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面塑作品联袂亮相,也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非遗面塑的独特魅力。

    广告 壮壮,村里的

    打赏捐赠
    5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