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致富项目 > 项目讨论 > 正文
    购物车
    0

    寒门学子,苦读未必能够改变命运……

    鲁安新华     2019-08-16 11:32:21     浏览:14    回复:0    点赞:3
    发帖人:鲁安新华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1564221411356.jpg

    我们常说的寒门子弟多指农村孩子或一些城市底层的孩子,而那些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就称为豪门子弟。我不否认寒门子弟仍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贵子,但是要考上名牌大学才行,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大多能力智商都很强,这不是光靠死努力就能考上的,高分低能的只是极少数,再加上学校的招牌,就算社会再不公平再拼爹,他们压力也不大,总能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他们大多数日后的发展自然不会差,不过能考上名牌大学成为贵子的寒门子弟毕竟是极少数。而且悲剧的是如今名牌大学中有钱人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有位老师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苦读出贵子”,“高考才能改变命运”,当人们将苦供苦熬苦读、激烈的升学竞争视为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必经之路时,问题的另一面往往被忽视:同样有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应试教育过早地离开了学校。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应试教育单一轨道上的比拼,已成为难以取胜的‘龟兔赛跑’。许多过早离开学校的学生,与其说他们是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如说是被应试教育“赶”出了学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西部基础教育发展报告(2019)》(下称《报告》)提出。
    该《报告》于2019年8月11日在首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上发布。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多位参会的专家、学者、教育实践者强调,为了实现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教育投入应从硬件转向软件,更加关注教育和学生;教育发展应从外部走向内部,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发展;教育决策应从自上而下走向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组织和社区的重要作用。
    “能够用钱解决的都解决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感叹。随着近年来财政大力投入,西部省区地方校舍和硬件资源建设、教育经费保障、教师的年轻化、学历达标等均已实现。
    另一方面,西部教育与中东部教育水平的差距依然没有缩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在会上披露,一项对贫困地区学生发展情况和师资队伍的研究显示,即使就全国的连片特困地区看来,西部贫困区县的学业水平仍然显著低于中部、东部贫困区县。
    西部地方教育迟迟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在上述背景下,一些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亦开始反思,单一的应试赛道,是否已经决定了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的结构性落差?而相比起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是否更加需要“突围”应试教育?
    被“应试教育”赶出学校的农村学生
    《报告》引用的一份国际组织研究报告《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称,发展中国家辍学率高,表面原因如上学难(路途遥远)、上学贵等,寻找背后的原因,其实主要是教育内容与生活的严重脱节,上学对于生活改善和就业无用。“这种脱节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报告》亦认为,应试性的升学教育满足了许多农村学生离开农村的需求,但对于更多升学无望的农村学生,这种教育却是“无用”的,是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的,它未能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提供生产技能、职业发展方面的任何帮助。这是农村中学生辍学现象严重的一个深层原因。
    “农村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第一个阶段,就是‘有学上’的阶段,然后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我们把它称之为‘上好学’,但是上好学是要打问号的,因为现在我们面临越来越严酷的应试教育。” 杨东平表示。
    他强调,高难度、枯燥的应试训练,超越了许多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严重厌学、留级直至辍学。(参见:“封面报道|他们为何弃学?”“教育部:厌学取代贫困,成义务教育辍学首因” )
    2016年,“农村教育行动”(REAP)发表了有关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辍学率的研究,公布了对近25000名贫困地区学生跟踪调查的结果。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累计辍学率十分之高。具体而言,在100个初一学生中,到初三时仅剩69名,31人在初中阶段辍学,33人初中毕业后未上高中,最后只有37人从高中毕业。
    《报告》提出,农村教育的功能、价值和培养目标需要构建和更新。否则,所谓“上好学”的追求不过是复制城市应试教育的模式,在不可能取胜的升学率竞争中挣扎。
    问题是,农村教育要从何处“突围”应试教育?
    教育投资的策略和方向严重偏差
    “到底什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与情感能力。”杨东平在论坛上直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周金燕在研究中提出,“考试成绩只能解释学校教育对收入影响的18% ”。对儿童未来的生活工作而言,坚持力、时间管理、沟通、合作能力等非认知能力会产生更为重要、持久的影响,远远大于智力因素。因而,“将能力默认为认知能力,只重视学业成绩的评估,可能会误导教育投资的策略和方向”。
    此前,杨东平亦在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上倡导,贫困地区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业方面的技能,而是能够让他们提升自己收入前景和身心健康的生活和生存技能,包括财商素养、创业技能、维持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管理能力。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打赏捐赠
    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