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渭南市“文化遗产日”宣传周展演展示暨第四届皮影汇演活动上,来自韩城的演员们,以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委婉细腻的演唱风格,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韩城秧歌展示的淋漓尽致。韩城秧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博得了阵阵喝彩。它宛如一缕缕清新的风,为渭南民间艺术舞台带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初夏傍晚的广场上,华灯溢彩,人头攒动。高亢激昂的吹打乐《打五元》、轻快活泼的说唱《赞韩城》、乐器合奏《秧歌小唱》之后,备爱观众瞩目的韩城秧歌登场了。
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几道色彩斑斓的光柱,为观众们展现出一幅恬静自然的田园景象:
夕阳下,劳作之余的男女老少围聚在农村的场院里,老大爷和大小伙子们或手棒旱烟袋,或端着大老碗,三三五五地凑在一起开着老碗会;老大娘和年轻媳妇们有的摇着纺车纺线线,有的手拿针线纳鞋底、、、、、一切都那么恬淡,安祥。这时候,身着彩衣的几对青年男女来到了休息的人们中间,他们手持彩扇、手绢,兴高彩烈地唱起了“二人转”。他们唱着,说着,跳着,扭着,以歌言情,以舞达意,活泼诙谐,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炽热情感,抒发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优美动人的舞姿、清丽委婉的曲调,吸引得大家不由得放下手中的活计凝神静听。唱到高潮处男女老少随声附和,击节而歌,其乐融融、、、、、
静静地观赏着韩城秧歌,用心体味着它独特的魅力,感觉到它与平日印象中的东北、陕北的腰扎红绸迈着十字步的扭秧歌大相径庭,而是和以前观赏过的华州秧歌十分相似。同样是唱秧歌,与华州秧歌相比,韩城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它容民歌,说表,舞蹈,戏曲元素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歌舞剧雏形。它一般由一男一女扮成一丑一旦,亦庄亦谐地进行表演,有时候也会有三四对男女相继登台表演。旦角娇柔妩媚,婀娜多姿,丑角刚健悍勇,步态潇洒,表演时刚柔相济,对比强烈。表演形式由开场,正曲,退场三部分组成。表演开始时首先由丑角登场,陕西快板似的说表;接下来就进入了正曲,有的是一男一女二人转似的套曲联唱且伴以舞蹈,有的是二三个人像表演戏曲小品似的表演着富有故事性的小戏曲。优美的唱腔、潇洒的舞姿使得正曲部分成为韩城秧歌的华彩乐章。退场是一出秧歌的结束部分,这一组艺人下场,下一组艺人登台。整个表演载歌载舞,活泼欢快,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在韩城,秧歌这种非常独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艺术形式,深爱群众的喜爱,被人们称“唱秧歌”、“对对戏”、“秧歌戏”,以板桥乡,金城区,新城区最具代表性。每当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在村中间空旷地带铺张草席做舞台欢快的秧歌唱起来,吸引得十里八村的人们纷至沓来。
韩城秧歌剧目非常丰富,目前共挖掘整理出127折,出版96折。其内容包罗万象,诸如神话传说、历史传奇、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等。代表剧目有《贺郎算账》、《五柱香》、《五更鼓》、《看花灯》、《闹元宵》、《望江楼》等。故事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曲凋优美委婉动听,动作质朴粗犷,表演欢快幽默,形成了具有乡土气息和饶有情趣的喜剧格调,让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韩城唱腔音乐曲调有117种,归纳起来有50余首。曲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说唱音乐,是一种具有说唱性的叙事体。二是保留原民歌形态的结构形式,专曲专词。三是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韩城秧歌的曲调主要有《十绣》、《十二将》《十字句》、《开门调》、《四六曲》等。曲调优美动听,富有变化,风格多样。韩城秧歌的唱腔还大量运用方言衬字、衬句和衬词来增强其表现的内容,也形成了韩城秧歌别具一格的音乐特色。
问及韩城秧歌的渊源,一位刚刚演出完毕的演员羞涩地摇着头,全然没有了在舞台上的那般潇洒。为了追根渊源,我杳阅了大量资料,粗略地了解了韩城秧歌的“前世今生”。
据有关资料记载,韩城秧歌的源头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后唐宫廷,此说为民间传闻,史无可考,仅有秧歌《彩楼配》的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乐,唐朝发明唱秧歌,天子耍丑耍的好,正宫娘娘把头包”可做例证;一说源于汉代的“傩舞”,到宋代时发展成插秧之歌“村田乐”,由此演化而来,所以被称为秧歌;一说源于宋元杂剧。韩城秧歌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它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联套,颇似《诸宫调》的套曲。从“丑”(男角)、到“包头”(女角)的称谓上讲,也像从宋元杂剧沿袭而来。从音乐到表演,韩城秧歌都能找见宋元杂剧雏形的影子。由此可见,韩城秧歌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由曲艺走向戏曲的雏形,堪称为中国戏曲发展的活化石。
明清时期,是韩城秧歌的定型时期。由于明代中期韩城人在朝廷中为官的相当多,一些韩城文人学士坦浙江、四川、云贵等处做官,身边的佣人返乡后,把南方的秧歌小调带回韩城,又汲取了秦腔、蒲剧、眉户等戏曲的不少营养,使韩城秧歌博采众长,从而独树一帜。
清朝光绪年间,韩城秧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韩城秧歌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被慈喜太后招进宫中演出,并在宫中设立“秧歌教练”专门教演秧歌。光绪二十五年,韩城知县吉冠英为了接待清廷钦差张启华,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演出从农历三月初三开始历时十天,有150位艺人登台表演,名角荟萃,盛况空前。展示了韩城秧歌迷人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这两次演出成为韩城秧歌发展史上的两大盛事。
在1926年春节期间,薛峰川的红艺人建德和天宝,各为本村秧歌班的领头,搭台对唱秧歌。一时之下,伯仲难分。又各邀全县的红艺人出台助阵,一时间,红角云集,秧歌倾城,方园百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这次秧歌大赛一直唱了好几个月,到收麦时才结束。
上世纪40年代,随着眉户、莆剧、秦腔占领了韩城城乡的舞台,韩城秧歌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到五六十年代,在韩城当地已很少看到秧歌的演出了。
新中国成立后,韩城秧歌被省、地、市文艺工作者挖掘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创编出了一批新的形式和内容的韩城秧歌剧目,使韩城秧歌红极一时。特别是1963年的“五一”《扁担歌》、《女社员》等秧歌剧目在北京天安门作了专场演出,之后又赴中南海演出,获得了及大的成功,并被灌制唱片,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经历了“文革”时期十几年的沉寂,改革开放使韩城秧歌重新换发出勃勃生机。1985年,《韩城秧歌学会》成立,随后,《韩城秧歌剧目选》和《韩城秧歌》的一系列书籍出版发行,对韩城秧歌的剧目和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
进入新世纪,韩城秧歌这朵艺苑奇葩更是枝繁花艳,浓香袭人。韩城秧歌剧目多次参加各类重大演出和比赛,深受海内外观众的赞誉,2008年六月,韩城秧歌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美哉,韩城秧歌!
韩城民间艺术,远在宋、元时期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韩城秧歌从“地摊子”走上舞台;南原上的百面锣鼓和抬芯,声势浩大,粗犷壮美;北原上的耍神楼和背芯,奇巧飘洒,别具一格;人们在节日和婚嫁中,用花馍、布玩、刺绣等,传递着相互间的美好感情和祝愿。民国年间,山西蒲剧和陕西秦腔逐步占据了韩城舞台。韩城解放,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韩城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民间的艺术遗产不断得到挖掘、整理,社火不只芯子、高跷、锣鼓活跃在节日的城乡,1985年春节,尘封多年的“神楼”重新和群众见面了。民间手工艺品,通过多次举办展览,得到进一步发展。民间文学创作日益繁荣,同时又崛起煤炭文学创作。群众性的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各乡镇文化站由单纯的吹拉弹唱,逐步发展为以宣传科学技术为中心,全面开展各项活动的“文化大院”,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
第一章 韩城秧歌
第一节 沿 革
韩城秧歌是一种由民歌经说唱向戏曲演化,且初具戏曲雏形的演唱形式。清吴锡麟在《新年杂咏抄》中说,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乐”演化而来。考察韩城秧歌,它的正曲部分实际上是套曲联唱,很像宋、元杂剧前身的“诸宫调”,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伴奏时“奏时不唱,唱时不奏”,就连称谓,如男角称丑,旦角称“包头”等,都类似宋、元杂剧。
韩城秧歌的定型、成熟在明代后叶到清末。清乾隆生员徐其通(城南村人)看了家乡的秧歌后,写诗赞道:“当年梨园羽衣曲,今降韩原舞犹新。娇眼横波眉黛翠,疑是烟火化女神。”据庙底村秧歌老艺人程胜堂回忆,他祖父年轻时(光绪年间),这儿就有一座专供唱秧歌的秧歌台。秧歌台与农村古式戏台差不多,只是略小点。当时二旺、茂娃等人就是这座秧歌台上的红艺人。
民国年间,韩城秧歌达到全盛期。民国15年(1926)春节期间,薛峰川的名艺人建德和天宝,各为本村秧歌班的领头,筑台对唱秧歌,难分高下。于是,又各邀请全县各地的名艺人出台助阵,一时红角云集,方园百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一直唱到收麦前,才算停住。民谣说的:“建德、天宝齐名列,丈八元漂亮白如雪”正是指这次对唱的盛况。
解放后,文化工作者对韩城秧歌搜集整理和探求发展的工作从未间断。1953年出版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发表了聿尹收集的韩城秧歌《十想》。1957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徐谦夫一行,收集整理了韩城秧歌93个唱词(本)。同年3月,陕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艺人卫百福、牛用堂、王彦明合演了韩城秧歌剧《上楼台》。1962年,陕西省艺术馆又派刘均平、许友夫、窦伯超对韩城秧歌的唱腔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陕西省歌舞团在全国歌舞观摩演出晚会上,演出了创作的韩城秧歌《背矿员》,使乡土艺术一步步迈进正统艺术的殿堂。1979年,创作演出大型舞蹈《丰收乐》,参加陕西省第三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81年,陕西省文化厅雷达,刘均平,县文化馆屈海浪对韩城秧歌重新作了录音、记谱、整理,编印了《关中民歌--韩城秧歌》。1985年3月8日,韩城秧歌协会正式成立,使这一古代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二节 演 员
韩城秧歌的鼎盛年月,艺人极多。民国年间,秧歌迷给一些红艺人都起有艺名。板桥有个白广才,红绝一时,人称“一盆血”。后来高许庄的高小红,比白广才更红,人称“盆半血”。吴村寨的殷子云,身价极高,人称“丈八元”。张村的卫百福,比殷子云更出奇,艺名“三千六”。颜家沟有个“万人迷”(李连章),昝村有个迷三县(东虎)。沟北有个白牡丹(高锁堂),赵村有个“红牡丹”,许庄有个“喇叭花”(雷进录),石家沟有个“白菜心”(赵喜儿)。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以秧歌艺人的艺名串起来的歌谣:“一盆血,盆半血,白菜心,云遮月,人参苗子世上缺。一斗金,二斗银,满山铃,美死人。分州梨,玻璃翠,万人迷,真入味。”赵村有个范甲珠,人称“十一”,才思敏捷,口词流利,能编能唱,为秧歌艺人中的佼佼者。
解放后,仍活跃在秧歌舞台上的演员有“三千六”卫百福和牛用堂、王彦明等。以前的韩城秧歌,都是由男扮女妆。5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演唱秧歌的女艺人陈妙龄(板桥乡人)。80年代有刘芬珍等,对韩城秧歌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第三节 表 演
韩城秧歌的表演程式是由开场、正曲、退场三部分组成。开场部分又有几个层次:首先丑角登台“拜场”,即唱一支“四六曲”表示自谦;“拜场”过后是说表,即丑角说表段子,或传统段子,或即兴创作;“说表”下来是“请场”,即丑角请包头上场,包头唱“开门调”亮相;下来是“数花”,即丑角说表段子数说(褒贬)包头;“数花”下来是“推接”,即由丑角唱“四六曲”表示推让,包头唱“四六开门曲”表示承接。至此,开场部分结束。正曲是一出秧歌的核心部分,一般由丑角、包头用套曲联唱的形式,表演一段简单的剧情。一出秧歌的思想内容和演唱特色主要在正曲中体现。退场是一出秧歌的结束部分,由包头与丑角唱“四六曲”以示自谦。如:“一把扇子七根柴,鹤子翻身滚下来,咱二人不是捆柴的手,后场请出行家来。”这一组艺人下场,下一组艺人登台。
韩城秧歌的包头(旦角)以娇、巧、俏、媚为特点,动作柔媚,婀娜多姿;丑角则以刚健悍勇见长,跺脚蹬腿,步态萧洒。二人刚柔兼济,对比强烈。其舞蹈图案,多是从原地的“拉锯式”迈向“月亮牙”,“剪子关”推向“驴赶场”、“鹑鸽踅窝”,最后进入“云遮月”、“满天星”等。变化丰富,层次清晰,热烈而不紊乱,细腻而不平寂,与秧歌调的配合十分密切。
韩城秧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上。曲调已挖掘和整理出来的有54首,代表曲调有《一想》、《十绣》、《十二将》、《十字句》、《开门调》、《四六曲》、《望江楼》等。这些曲调风格特殊,调式丰富。有的曲调旋律平稳柔和,有的曲调则高亢嘹亮。名艺人卫百福演唱的《十字句》音域宽广,气势磅礴,声遏行云。韩城秧歌大量使用衬词衬腔,这对形成韩城秧歌独特的音乐风格起着一定作用。《十绣》歌词只有三句,基本曲调只有15节,但秧歌艺人在后面紧紧抓住核心乐汇,反复展衍、铺排,谱出了26小节歌词全是衬词的副歌式的曲子,这就大大展开了原歌段的曲式结构,淋漓尽致地发挥了韩城秧歌的音乐魅力。韩城秧歌不仅重唱,而且重表。这种“表”的因素,也渗透到曲调中来,形成了有说有唱,说中有唱的特点。丑角专用曲《四六曲》,前四句虽是歌唱,但又近似述说,中间可长可短,有的则干脆是韵白的扩大。末尾唱一句煞尾,俗称“四六带把”。在音乐唱腔上,既多姿多彩,又风格独具,是韩城秧歌艺术特色的主要标志。
韩城秧歌的道具服饰简单轻便。丑角画白鼻梁,着便装,头戴草帽圈,手执花扇或烟袋。旦角则涂脂抹粉,画眉贴鬓,红袄绿裤,手执花扇或手帕。道具的巧妙使用,是韩城秧歌的一大特色。艺人讲:“扇子能扇风,遮羞又传情。喜怒巧用扇,性情不一般。烟袋可作笛子吹,也可作马鞭子用。既可作各种兵器,又可当拐杖、伞用。”韩城秧歌,过去都是演员清唱,无弦乐伴奏。打击乐也只有大锣、大饶钹、马锣三大件。打击乐伴奏,多用于“走场”。20世纪30年代,民间艺人杨文华为秧歌艺人“三千六”用三弦伴奏是韩城秧歌加弦乐伴奏的开端。
第四节 剧 目
韩城秧歌剧目共挖掘、整理出127折,“文化大革命”中损失了31折,现存9晰。其代表剧目有《自本熬活》《游九洲》、《十月怀胎》、《割韭菜》、《闹新房》、《五柱香》、《五更鼓》、《看花灯》、《闹元宵》、《望江楼》、《张先生拜年》、《小寡妇上坟》、《绣荷包》、《送情郎》、《纺棉花》、《思情郎》、《上楼台》、《货郎算帐》、《采花》、《算卦》、《国难》、《放学》、《织手帕》、《十二将》、《婚姻自主》等等。这些剧目的内容有生产劳动、民俗风情、历史传奇、轶事传闻、爱情悲欢,民生疾苦等。《游九洲》唱的是劳动者的豪迈。“一条(这)扁担稀溜溜软,担上这担担游九洲”。《上楼台》唱的是男女间率直的爱情,“情哥走外头,小妹不敢留,溜溜儿双手扯住你的手,有知心话儿对你诉,情郎哥哥记心头”。《国难》中唱的是“众同胞,猛苏醒,筑起一道铁长城”,这分明是斗争的号角。
韩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韩城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为这座历史古城留下了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韩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荟萃,民风民俗淳朴,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小北京”的美誉。是一座有故事的千年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享誉全国的民间艺术之乡。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韩城社火形式多样,有敲锣鼓、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背芯子、跑旱船、抬神楼、抬花轿、骑走马、舞狮等等。
韩城锣鼓 在韩城这些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闪亮、最为独特和最能代表韩城文化的要数韩城锣鼓了。韩城素有“锣鼓之乡”的盛名,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不论村落乡道、还是沟沟坎坎,总能听到激昂的韩城锣鼓声。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童,人人都爱敲锣鼓,韩城人就是在锣鼓声中长大的。
韩城锣鼓的流派以南北塬为界,北塬是韩城行鼓,南塬是韩城阵鼓,而中部则是韩城围鼓。最具黄河地域风情的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鼓”的韩城行鼓。
韩城行鼓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 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悠久,独具魅力。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人将其继承下来,作为祭祀法王的鼓乐,现今的鼓阵、鼓谱、鼓手的着装都带有蒙古军鼓乐的特色。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像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今天看韩城行鼓表演,你仍能从他们的鼓姿中感受到这股“神”气。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祭祀用途已渐淡化,而成为社火锣鼓的一种,热烈而喜庆,现多在逢年过节和举办庆典时表演。
韩城黄河阵鼓 韩城黄河阵鼓,又称“百面锣鼓”,它融打击乐及舞蹈于一体,是当地群众闹社火中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韩城黄河阵鼓之所以名“阵”:一谓宫廷仪仗华贵典雅、肃穆庄严的阵容;二谓军乐仪仗列阵威严、节奏强烈的阵势。其表演气势宏伟庞大,队伍严整有序。它不同于其他锣鼓,多用于五谷丰登之年,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农民群众自娱自乐、庆祝丰收的鼓乐。因其特殊的背景,既富宫廷式锣鼓的端庄清雅,又有鼓声催奋的战场豪情。
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它具有鼓点繁华、曲牌优美的艺术特色,兼具热烈喜庆、声色俱茂的民俗特色。韩城围鼓的队列一般为两种: (一)行进队列。有单项、单鼓相对型;双相、 双鼓相对型。与行进锣鼓的节奏紧密配合。(二)围场队列。有大围场、小围场和四季花型(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围场。分别与不同锣鼓曲牌相配合。展现人们团结奋进、农忙紧张、喜获丰收、战胜困难等不同景象和精神。
韩城抬神楼 韩城抬神楼,也叫趔爷架、耍神楼或闯神楼,是韩城当地独有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庙宇祭祀和祈雨求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韩城社火中最特别的项目之一,韩城抬神楼以其威武雄壮已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社火奇葩,被誉为“社火之王”。韩城老百姓或因久旱不雨,对神产生不满情绪,因而抬其戏耍之,摇来晃去以示惩罚;或因对“恶人”有权有势,不仁不义,欺压乡里之徒抬着神楼冲撞之,闯其门户以促其改邪归正;或因自己娱之、与神同乐之的心理等等体现出老百姓耍神楼的本真意义。如今抬神楼的表演早已远离了原来封建的实质与意义,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韩城芯子 芯子是韩城当地大型民间社火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在喜庆的社火队列中,芯子往往作为重头戏闪亮登场。韩城的芯子有两种: 抬芯子和背芯子。以背芯子最为著名。它依据历史典故、现代文化,形成了一个个造型逼真、寓教于乐的表演内容。芯子上的人物多以传说故事人物为原型,在背的人身上携挂道具或纸牌,上书有关词语,让观众如同猜谜一般,去理解这堂芯子的主题。 孩子们在芯子上面憨态可掬的萌态、甩着袖子的认真、累了打个盹,烦了怕了会哭闹,时而嘴里含根棒棒糖。一代代艺人凭借执着的热爱,坚定的信念传承着这项高、险、奇、妙的古老技艺。
高跷社火
高跷社火,表演者脚踩长短高低不一的木制腿,伴着锣鼓声走跑跳跃、摇摆嬉闹、或是翩翩起舞,或是幽默搞笑。
跑旱船
跑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女子或男扮女装,双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形道具,艄公持橹在旁做划船状,边行边舞。似行于水上。辅之以乐人伴奏,表演诙谐,人见人爱。有的单独表演,有的与“扭秧歌”混同表演。
扭秧歌
扭秧歌,是韩城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狮舞杂技
白家庄狮舞杂技是韩城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社火活动。据传在清朝后期,一任姓老艺人遭遇灾难离乡背井,流落定居于韩城的白家庄村,也带来了狮舞杂技,组建了白家庄狮舞团。他言传身教,精心授艺,白家庄狮舞杂技技艺愈来愈精湛。白家庄狮舞杂技节目丰富、姿态多样、艰险奇特,兼具舞蹈、杂技、体育的艺术特色。表演者无论在地面或高空,都需灵活多变、胆大心细、刚毅勇猛,充分体现了炎黄子孙知难而进、威武不屈、英勇善战、争取胜利的精神。白家庄狮舞杂技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庆幸,近些年,他们重拾技艺,进行恢复性的排练演出,逐渐再现当年的精彩技艺和盛况。
搬故事
韩城老百姓将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搬到表演当中,演绎生活场景,是一种表达趣味的社火演出。
天地社火
天地社火,它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韩城行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旱船、竹马高跷、花杆等组成,其极富特色的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黄河文化风情。是我们韩城接待贵宾时,最常用的演出节目。它凝聚着的是韩城古老的民间习俗,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韩城人民的热情好客,欢欣鼓舞着每个来到韩城的人。
遇见社火 在这座城生活了三十年,看过许多各式各样的社火表演,今日为大家整理一篇予以介绍。感谢那些传承民俗文化的艺人,感谢那些整理编撰非遗故事的写作者,感谢所有留下宝贵影像的摄影人,感谢所有深爱韩城的人。因为所有人的努力,才让这些古老的民间技艺,民俗文化在今日得以再现,才有了我们今日的遇见。
十五天,精彩不断,每一支队伍都竭尽全力,以最富激情的表演展示他们最精彩的节目。我身边有很多人,从未缺漏过一场表演。逢演必看。他们倾心演绎,我们驻足观看,这何尝不是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守候。
社火文化 人们常说,韩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啊,就像全市两百多个行政村,村村有社火。就连在我的家乡——独泉,那个韩城最北边的小村落也保留着社火。寻过记忆深处,最早的是我四岁那年,村里的社火表演。不是我记性好,而是时隔多年,全村通过电视重新播放了当年的活动录影。下着雪的隆冬,震耳欲聋的锣鼓,那个激情满满的指挥,扭秧歌,跑旱船的妇女。镜头突然扫到我时,小小的我站在路边的屋檐下,脸蛋通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伸长了脖子,忽闪着双眼认真的张望着,望着队伍里热闹的亲人。就那一眼,那一个镜头,我的眼泪猝不及防。站在十年后,我无比清晰的看到了真实的幼小的自己,不是做梦。而那种冲击与震撼伴随着社火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脑海里。 每次观看社火表演时,震撼之处,感动之余,总感觉眼泪堵在嗓子眼,最后又融化于胸腔。而有些震撼,不只停留在场上表演的那一刻,不知不觉它们已深入人的内心,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铿锵的鼓点,还能望见他们在表演那一刻脸上洋溢着的笑容……
因为懂得,所以深爱。 以后,如果孩子们问起什么是社火?你知道怎么回答了吗?你可以讲,你可以演,或者你可以带他们去了解。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在此,愿我们的日子像社火一般红红火火。愿我们的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愿我们的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