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鲁安村 717567.nync.com 欢迎您!
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出现了这种现象――学校闲置,学生锐减,教师不足。不少村落已经听不到往日的琅琅书声。
据调查,自2002年始大部分的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每年以约5%的比重在减少,到2012年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只为十年前的60%―70%。其中原因主要有:
一、计划生育致使新生人口减少。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推广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已婚青年开始接受“少生优生”的科学观念,从而导致了农村人口基数的减少;
二、时间因素,出现大小年效应。新生人口在个别年份集聚,这一典型如许多家庭抢在2012年生龙宝宝,每年出生人口的不均衡致使适龄儿童入学出现扎堆或者散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日益规范和强化,与以前的不管年龄自愿就读不同,现在入学的年龄限制已经得到严格执行,这最终导致了个别年级满员超员,而个别年级学生寥寥无几的现象;
三、“撤点并校”导致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减少。“撤点并校”是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教育改革,具体地说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急速减少所引发新的上学难、校车安全、教育不公等问题,挫伤了农村学生的读书意愿;
四、农村生源向城镇学校涌入。城镇学校师资雄厚,硬件齐全,深受“怎么苦也不能苦孩子”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农村家庭不惜牺牲一切,坚决令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无疑加剧了农村生源减少的局面,由此而引发的诸如城市资源供应紧张、就业竞争激烈、治安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
农村学生向城镇集聚,并非他们的意愿。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师资配置相当不均衡。市场经济下,人们追求个人价值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城市资源充足,环境优越,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把“进城”视为事业的终生奋斗目标,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客观规律,无可厚非。但学校对于农村的深远意义。学校历来是中国农村的文化中心,老师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的文化“偶像”,学生则是中国农民文化关注的重点。学校所带来的知识教化,对中国农村、农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年“一村一校”的举措,发挥了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使新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基本扫除了文盲。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村一校”已经不再适合农村教育,部分农村学校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其重点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但要避免盲目撤点并校。学校不在多,在于精,撤点并校不是要消灭学校,而是集中力量把学校做大做强。“不读书穷根难断”是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教育在中国农民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着力点。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能为农村带来多少的经济利益不可得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多一间学校就少一间监狱”。农村不能没有好学校!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教育。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时机已经成熟。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必将成为中国开创历史新篇章的大舞台。
教育方能脱贫,科教方能兴国!
扎根乡村学校
扎根乡村学校4 | 编辑 | | ||
扎根乡村学校3 | 编辑 | | | |
扎根乡村学校2 | 编辑 | | | |
扎根乡村学校1 | 编辑 | | | |
扎根乡村学校 | 编辑 | |
一场大风过后……
热门推荐
本月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