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运城各县的来历

    信息发布者:王医生
    2024-05-22 12:25:40   原创

    运城13县市的历史渊源和形象趣图

    你的故乡像什么?


    运城各县的来历

      

    运城: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1949年,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辖区一区两市十县。

      


      

    ▲盐湖区:

      

    1950年,运城专区治运城。1954年,撤运城专区归晋南专区。1954年7月,解县和虞乡合并为解虞县。1955年7月,运城镇并入安邑县。1958年11月,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合并为运城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别析出临猗、永济县,原解县、安邑仍称运城县。1983年改运城县为运城市,2000年运城市改为盐湖区,因境内的盐池亦称“盐湖”而得名。

      


      

    ▲永济市:

      

    永济古称蒲坂。秦置蒲坂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为府,附郭置永济县,县名源于境内有明代水利工程永济渠。

      


      

    ▲河津市:

      

    战国为魏皮氏邑,秦始置皮氏县。王莽天凤元年(14年)改名延平县。东汉复称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龙门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禹门渡口而得名。1994年撤县建市。山西老乡俱乐部整理。

      


      

    ▲临猗县:

      

    临猗县组建于1954年,系临氏、猗氏两县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临晋”一名的由来,一种解释为:春秋时期,秦国在黄河西岸筑城堡“以临晋国”,故名临晋;另一种解释为:此地春秋古称晋阳,唐代称晋城,故名临晋。“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汉代置猗氏县。

      


      

    ▲万荣县:

      

    万荣县系万泉、融合两县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万泉以“城临山涧、地多涌泉”得名,唐武德三年(620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地置万泉县。荣河西周为耿地,开元十年(722年)修后土祠得古鼎,改称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荣河溢河,人称祥瑞,改称荣河县。1954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

      


      

    ▲稷山县:

      

    商周称稷。春秋属晋,称清源。战国属魏,后属赵。秦属河东郡。西汉以汾河为界,汾南为左邑县(今闻喜),汾北部分属长修县(今新绛)。东汉汾北并入皮氏(今河津),汾南部分并入闻喜县,设稷山亭。北魏初属龙门郡,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高凉郡,设高凉县。隋开皇二年(582年)绛州移正平,于汾北筑县城,因境内有稷王山而得名稷山县,沿用至今。

      


      

    ▲新绛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称太平县;隋开皇三年(538年)设正平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绛州,领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龙门、垣曲、太平、绛县等8县。1912年废州改称新绛县,取“咸与维新”之意,又与绛县相区别,新称绛县,此为新绛县名之始。

      


      

    ▲绛县:

      

    因境内有绛山而得名。春秋建“车厢城”。周惠王八年(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将群公子全部杀光,将车厢城首次命名为绛,从此即定都于绛。韩、赵、魏三国分晋,绛属魏。秦属河东郡。西汉时,绛地扩大,合曲沃、翼城为绛县。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以绛山为界,置南绛县,西魏大统五年(539年),南绛县改称绛县。

      


      

    ▲垣曲县:

      

    因境内群山如垣,而又地处于九曲黄河之畔得名。在商、周时为“亘方”,侯国地。春秋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汉置垣县。南北朝曾一度改称白水县、毫城县等。隋复称垣县。宋代改为垣曲县,以后县名未改。

      


      

    ▲闻喜县:

      

    秦称左邑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刘彻去河南缑氏巡幸,途经左邑之桐乡,闻南越(南越国,今广东、广西一带)被攻破之喜讯,遂改桐乡为闻喜县。

      


      

    ▲夏县:

      

    古为安邑地,因夏禹古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大禹因治水有功取得帝位,封国号为夏。夏属翼州,为侯国地。周属晋国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夏县。

      


      

    ▲平陆县:

      

    夏称虞,周初武王封仲雍之后于此,国号仍为虞。春秋属晋,为大阳邑。汉始置大阳县,又名太阳县。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称河北县;唐天宝元年(724年)陕郡太守李齐物三门漕道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陆”,以为祥瑞,以命县名。

      


      

    ▲芮城县:

      

    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国。晋献公灭魏,封大夫芮毕万于此,因名芮城,亦名魏城。汉置河北县。西魏于今县东境置安戎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县。唐武德二年(619年)设芮州,辖芮城、永乐县。明、清仍为芮城县。

      

      

    按地区查找村庄: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村网通首页我的村庄城乡供需农村头条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社区团购土地流转乡村旅游招商引资益农淘


    村网通 农村网站自助建站管理平台   APP下载

    关于我们  |  科研院所  |  客服中心  |  资料中心  |  媒体报道  |  投诉举报  |  帮助问答  |  查询服务

     

    农市发[2016]2号         软著登字第1825094号         苏B2-20180764         村网通:第24733430号



    打赏捐赠
    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